DeFi 2.0及其重要性介绍
目录
导语
什么是DeFi 2.0?
去中心化金融(DeFi)有哪些局限性?
为何DeFi 2.0很重要?
DeFi 2.0用例
谁在掌控DeFi 2.0?
DeFi 2.0有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总结
DeFi 2.0及其重要性介绍
首页
文章
DeFi 2.0及其重要性介绍

DeFi 2.0及其重要性介绍

中阶
发布时间 Dec 13, 2021更新时间 Sep 1, 2022
9m

摘要

DeFi 2.0是为了改善DeFi 1.0问题的一系列项目。去中心化金融(DeFi)旨在向大众提供金融服务,但一直深受可扩展性、安全性、中心化、流动性和信息可及性等问题困扰。DeFi 2.0希望攻克这些问题,让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一旦攻克成功,DeFi 2.0就能降低加密货币使用的风险,防范于未然,并消除加密货币用户的顾虑。

市场中目前已有各种各样的DeFi 2.0用例。用户可在有些平台允许使用流动性供应商代币和流动性挖矿的供应商代币作为贷款抵押品。这种机制既能释放代币的额外价值,还能持续赚取矿池奖励。

您可以将自还贷款取出来,与此同时让抵押品继续为出贷方生息。该利息足以偿还贷款,借款方无需支付额外利息。其他用例包括针对受损智能合约和无常损失(IL)的保险。

在DeFi 2.0中,DAO治理和去中心化已逐渐形成趋势。然而,政府和监管机构的举措最终会影响到运行项目的规模,在投资时请牢记这一点,因为所提供的服务可能不得不做出调整。


导语

去中心化金融(DeFi)兴起于2020年,迄今快两年了。期间,我们见证了各种DeFi项目的大获成功,例如,Uniswap、交易和金融的去中心化以及在加密货币领域赚取利息的全新方式。与比特币(BTC)的发展历程相似,全新领域总会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DeFi 2.0概念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新一代DeFi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

截至2021年12月,我们尚未等来DeFi 2.0的全面普及,但其发展态势已初见端倪。阅读本文,了解如何看待DeFi 2.0,以及为何DeFi 2.0是处理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中未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什么是DeFi 2.0?

DeFi 2.0是致力于解决最初去中心化金融(DeFi)浪潮中存在问题的升级变革。去中心化金融(DeFi)为所有加密货币钱包用户提供创新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务,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加密货币已见证这一历程,以太坊(ETH)等第二代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改进成果。DeFi 2.0同样需要针对政府规划引入的全新合规性监管采取应对措施,例如身份认证和反洗钱规定。
我们来看一个示例。流动性资金池(LP)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流动性供应商通过质押代币对,即可赚取费用。但是,一旦代币价格比率发生变化,流动性供应商就将面临资金亏损风险,即遭受“无常损失”。DeFi 2.0协议能够提供抵御此类风险的保险,而且保费较低。这种解决方案不仅鼓励更多投资进入流动性资金池,还能让用户、质押者乃至整个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受益。


去中心化金融(DeFi)有哪些局限性?

在深入研究DeFi 2.0的用例之前,让我们先探讨DeFi 2.0竭力解决的问题。这里所提到的诸多问题,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领域同样普遍存在:

1.可扩展性:区块链中的DeFi协议通常网络拥塞、燃料费高昂,从而导致服务缓慢且昂贵。即便是简单的任务,也会耗时过长,性价比变低。
2.预言机和第三方信息:依赖于外部信息的金融产品对预言机,即第三方数据来源的品质要求更高。
3.中心化提高去中心化程度应该成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一项目标。然而,许多项目仍未有完备的DAO原则。
4.安全性:大多数用户既没有管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风险,甚至对存在哪些风险也不甚了解。他们在智能合约中质押了数百万美元,却全然不了解资金是否安全。虽然有安全审计,但只要发生更新,安全审计几乎形同虚设。
5.流动性:遍布在各种区块链和平台中的市场和流动性资金池将流动性分散到各处。提供流动性意味着资金及其总价值需锁定起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质押在流动性资金池的代币不得用于其他地方,从而导致资本配置低效。


为何DeFi 2.0很重要?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加密货币用户和持有者,也会认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难以理解,令人望而却步。然而,去中心化金融旨在降低准入门槛,为加密货币持有者带来新的创收机会。无法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的用户,或许能通过去中心化金融(DeFi)梦想成真。

在严控风险的情况下,DeFi 2.0能让金融为大众所用,因此至关重要。DeFi 2.0竭力解决上一章节提到的问题,即提升用户体验。如果能成功解决,并且提供更诱人的激励措施,各方就能皆大欢喜。


DeFi 2.0用例

我们无需翘首期待DeFi 2.0用例的出现。实际上,已有项目在众多网络中提供新颖的DeFi服务,其中包括:以太坊、币安智能链Solana,以及其他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用例:

释放质押资金的价值

如果您曾经将代币对质押到流动性资金池,将会获得流动性供应商代币作为回报。使用DeFi 1.0,用户可以将流动性供应商代币质押到流动性挖矿,让利润继续创造复利。在DeFi 2.0诞生之前,这就是在链上提取价值的极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资金锁定在机枪池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然而,资本配置的效率却仍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DeFi 2.0迈出前进步伐,将流动性挖矿中的流动性供应商代币用作抵押品。这样可从借贷协议中获得加密货币贷款或在类似于MakerDAO (DAI)的流程中铸造代币。具体机制因项目而异,但宗旨都是释放流动性供应商代币的价值,这样既能生成年收益,又能寻求新的获益机会。

智能合约保险

对智能合约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并非易事,除非您是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如果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项目评估就会有失全面。这样一来,投资DeFi项目的风险会非常高。有了DeFi 2.0,就能为特定智能合约进行DeFi投保。

假设您使用了收益优化器,并在其智能合约中质押了流动性供应商代币。一旦智能合约受损,您的所有存款可能会荡然无存。保险项目为用户存款提供保障,仅从流动性挖矿中收取一定费用。请注意,这仅限于特定智能合约。如果流动性资金池合约受损,资金通常无法收回。然而,如果是已承保的流动性挖矿合约受损,那么资金还有可能收回。

无常损失保险

如果您投资流动性资金池,开始进行流动性挖矿,那么一旦两种锁定代币的价格比率发生任何变化,都将造成财务亏损。这个过程称为“无常损失”,而全新DeFi 2.0协议正在探索新的途径来降低这种风险。

例如,假设您在向单向流动性资金池添加某种代币,此时您无需添加代币对,协议会将其原生代币添加到代币对的另一方。这样,用户和协议将同时收到相应代币对交换的支付费用。

随后,协议使用这些费用建立保险基金,以保障用户存款免受无常损失的波及。如果这笔费用不足以弥补资金损失,协议会铸造新代币来覆盖这笔损失。如果代币数量超额,可以存储起来以备后用或将其销毁以减少供应量。

自还贷款

贷款通常涉及清算风险和利息支付。但有了DeFi 2.0,无需再担心这种情况。例如,假设借款方从加密货币出贷方手中获得价值100美元的贷款。出贷方提供100美元的加密货币,但要求借款方以50美元作为抵押品。借款方提供押金,出贷方用这笔押金赚取的利息来偿还贷款。出贷方利用借款方提供的加密货币赚够100美元和额外溢价之后,就会将借款方的押金悉数返还。其中也不涉及任何清算风险。即便代币抵押品贬值,也只不过是偿还贷款的时限会更长一些而已。


谁在掌控DeFi 2.0?

DeFi 2.0具备上述功能和用例,那么究竟是谁将这一切尽在掌控呢?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趋势不会停歇,而去中心化金融(DeFi)也不例外。DeFi 1.0首批项目中的MakerDAO (DAI)为后续发展设立了标准。目前,项目赋予社区话语权的情况日益普遍。

许多平台代币同时充当治理代币,持有者会拥有投票权。我们有理由相信,DeFi 2.0能让该领域的去中心化程度变得更高。然而,为适应去中心化金融(DeFi)发展,合规监管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eFi 2.0有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DeFi 2.0与DeFi 1.0面临的风险大致相同。以下是几种主要风险,以及保障个人资金安全的措施:

1.智能合约交互可能存在后门、薄弱环节或遭受黑客攻击。审计同样无法保障项目安全万无一失。用户应尽可能全面地研究项目,并明白投资始终存在风险。
2.监管可能会影响到个人投资。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都在密切关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系统。虽然监管法规保障了加密货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有些项目仍需依据新法规变更服务内容。
3.无常损失。即使有无常损失保险,但对于想要涉足流动性挖矿的用户而言,仍存在巨大风险。风险是永远无法完全避免的。
4.难以取用个人资金。如需通过DeFi项目的网站用户界面进行质押,建议使用区块链浏览器定位智能合约。否则一旦网站发生故障,质押资金将无法提取。然而,直接交互智能合约需掌握一些专业技术知识。


总结

虽然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成功项目已经比比皆是,但我们仍未看到DeFi 2.0发挥最大潜力,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这个课题依旧复杂难懂。而且大家确实不应投资自己尚未充分理解的金融产品。创建适用于新用户的简化流程也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见证有一些新的方法可以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赚取年收益。但是,DeFi 2.0能否完全兑现承诺,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教育目的。币安与这些项目没有任何关联,也不为这些项目背书。通过币安平台提供的信息并不构成投资或交易的建议或推荐。币安对您的任何投资决定均不承担责任。在承担金融风险之前,请寻求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