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

初階
簡而言之,區塊鏈是不斷增長的數位資料紀錄清單。此清單由許多資料區塊所組成,這些區塊按時間順序組織,並由加密證明進行連結和保護。
首個區塊鏈原型可追溯至 1990 年代初期。當時電腦科學家 Stuart Haber 和物理學家 W. Scott Stornetta 在一連串的區塊鏈中應用加密技術,以保護數位文件中的資料不會受到篡改。Haber 和 Stornetta 的工作無疑啟發了 Dave Bayer、 Hal Finney 和許多其他電腦科學家和密碼學愛好者的工作;這最終促成比特幣誕生,作為第一個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 (或簡單來說是第一個加密貨幣)。比特幣的白皮書於 2008 年以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化名發佈。

雖然區塊鏈技術較比特幣更早出現,但它是大多數加密貨幣網路的核心基礎組成部分,作為去中心化分散式公共數位分類帳,負責為所有先前確認的交易保存永久紀錄 (區塊鏈)。

區塊鏈交易發生在由全球分散式電腦組成的點對點網路 (節點) 中。每個節點均保有區塊鏈的副本,並有助於網路的功能性和安全性。這使得比特幣成為中心化的數位貨幣,而具有無國界、抗審查且不需要第三方中間機構的特性。

作為分散式帳本技術 (DLT),區塊鏈設計上對於修改和詐騙 (例如雙重支付) 具有高度的抵抗力。此顯然屬實,因為比特幣區塊鏈作為紀錄的資料庫,不能被更改,竄改亦需不切實際的的電力和算力。這代表網路可執行「原始」數位文件的概念,使得每個比特幣均成為非常獨特且無法複製的數位貨幣。

所謂的工作量證明共識演算法讓比特幣成為拜占庭容錯 (BFT) 系統,亦即,縱使某些參與者 (節點) 存在不誠實行為或功能效率低下,其區塊鏈仍能作為分散式網路持續運作。工作量證明共識演算法是比特幣挖礦流程的關鍵要素。
區塊鏈技術亦可能適用於其他活動,例如醫療保健、保險、供應鏈物聯網等。雖然它的設計旨在作為分散式帳本 (在去中心化系統上) 運作,但它也可以部署在中心化系統上,以確保資料完整性或是降低營運成本。